1. 首页 > 文字类

尴尬楚材

        我是湖北荆州人,到外地出差,自我介绍后,总有人说:“嗨,楚国人!”我很自豪,楚,大国也!我,大国之民也!若别人再来一句:“惟楚有才。”则飘飘然若登仙,百分受用,立马愿意为别人两肋插刀。

 

       偶尔看到央视某期《开讲了》(20201212),主持人是撒贝宁,嘉宾是岳麓书院的院长肖永明。2018年,我到中南大学,准备顺便瞻仰一下岳麓书院,我心中曾经的学术圣地。可是到门口一看,要门票!立马兴尽而返,与书院失之交臂。于是欲借此视频对书院作一深入了解。可以,在受到一些教益外,更有一连串大写的尴尬,不吐不快。

 

尴尬一:“惟楚有材”是湖南吗?

        在节目中,撒贝宁作恍然大悟状:我以为“惟楚有材”说的是湖北,没想到是湖南。

        是这样吗?

        先说楚国。在战国时,楚国几占当时华夏半壁,出生在江苏宿迁的项羽“世世为楚将”,是京东刘强东的老乡;前不久举世闻名八孩之母所在的徐州,便是“西楚”,也是刘邦出生地。上海是楚国春申君的封地,名盛一时的吴越最后也成了楚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但楚国主要区域一直在湖北湖南,国都大部分时间和鼎盛时间在郢,即湖北荆州纪南城,短期在河南、安徽,没有在湖南。屈原沉江的湖南汩罗,是流放地,算是楚国的欠发达地区。

       数千年来,湖南湖北同属一家。明朝时同为湖广行省,省府武昌。直至清康熙三年(1664年)湖广分治,大体以洞庭湖为界,南为湖南布政使司,定为湖南省,省会长沙;北为湖北布政使司,定为湖北省,省会武昌。

        太平天国罗大纲的北伐“大纲”:“一出湘楚,一出汉中……”,已经以湖南为湘,以湖北为楚。

        在岳麓书院的诸多对联中,多次出现“湖湘”、“三湘”,已经约定俗成“湘”代表湖南了。岳麓书院也是承认的。

        湖南人毛泽东在武汉游泳,“极目楚天舒”……

        兄弟一家时,大家都是楚国;分家后,谁掌握“宗庙”谁就是继承者。在湖北湖南分治后,楚当然是指其国都所在地。

        再说“惟楚有材”。

        最早提出“惟楚有材”的是在宋末元初,安徽(也属楚国)有一个很有学问却没德行的诗人兼诗论家叫方回,他有一篇长诗《送常德教赵君》,其中四句:

风雅之后闻屈原,千古哀怨离骚传。

惟楚有材实多贤,幸为人师何憾旃。

       方回是个典型的才子小人,名声不好,所以今天没几人知道他。但这个词却被继承下来,用于夸奖楚国人。

       1581年(万历九年)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《五华李公墓志铭》:“惟楚有材,璞则良厥。”“五华李公”是指湖北京山人李淑。王世贞的这篇墓志铭,就是将“惟楚有材”赋予明确指称对象。

       李淑之子即晚明文坛盟主李维桢(1547~1626),也使用过“维楚有才”:“……使后人称明德茂盛,维楚有才,与古公卿大夫比肩,不以世禄借资,而以立言取重。” 见《大泌山房集》 卷十二《大隐山人稿序》。“惟”、“维”通用。

       明朝公安三袁(公安派)的好朋友湖南常德龙膺《白云山房集序》开头:“语曰:惟楚有材。” 称赞京山李维桢为一代宗匠。

本文由蛮荆渣佬发布,不代表梧荫者—我的技术 我的文字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/research/20220829/25.html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
匿名发表: 验证码: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13487082429

工作日:9:00-18:00,节假日休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