尴尬楚材
图1武昌贡院门楼
撒贝宁在武汉长大,竟然不知这个来由?。
当然也有楚材指湖南人的。清中期名臣,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,是湖南安化人,曾在岳麓书院学习(1784年)。《楹联丛话》作者,代理两江总督的梁章钜写诗称赞陶澍:“省识须眉如有悟,始知从古楚材优。”这也是“唯楚有材”的又一种说法。
直到嘉庆年间,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(1812-1817年),“惟楚有材,于斯为盛”楹联才悬于岳麓书院山门,此时距林天擎挂匾已一个半世纪。1933年该联曾移挂湖南大学新图书馆,后毁于日机轰炸。1984年,湖南大学又根据原件照片复制,复挂于书院山门。
现在湖南“惟楚有材”名气大,得益于湖南大学与岳麓书院的名头太大。与之相比,武昌实验中学逊色多了。假如当初武汉大学选址武昌贡院……
《百度百科·岳麓书院》中,岳麓书院为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基地。注意:是湖湘文化,不是楚文化。
综上所述,“惟楚有材”主要是湖北,也可称湖南。
以上种种,以撒、肖二位高才,即使真不知道,象我一样“百度”一下不会没时间吧?最大的可能是撒贝宁为了节目效果装糊涂,肖院长心知肚明,但舍不得这块金字招牌。
尴尬二:“惟”非“唯”乎?
在撒贝宁“惊讶”“惟楚有材”口气大后,肖院长“权威”地断语:“惟”不是“唯”,没有实意。对联的意思是“楚国有人才,这里最兴盛”。在网络中,也都臣服于肖院长的结论,没有解释。果真如此吗?
古籍中惟、唯、维通用,表示只有、仅仅、只是、希望。但也有区别,惟,放在句首,引出重大事件,有加强语气、引起注意的作用。如《书·泰誓》 “惟十有一年,武王伐殷。”
与“惟楚有材”相同词语结构的“惟士为能”(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),惟就是“只有”的意思。原文是:“无恒产而有恒心者,惟士为能”。翻译:“没有恒产而有恒心的,只有读书明理的人才能做到”。演变成现在的名句:“无恒产者无恒心”。佛祖降世:“天上地下,惟我独尊”。也有放在句首无实义的,“惟士无田,则亦不祭” (《孟子·滕文公章句下》)(“如果士没有田地,也不能祭祀”)。少见。
方回诗中“惟楚有材实多贤”,就是赞美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。《楚辞》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不言而喻,当时更是无可比肩,方回所言“惟楚有材”“实多贤”,就是“唯楚有材”。试问,若在诗里放一个没意义的词凑字数,有意思吗?
在“尴尬一”中,所有的“惟”,都是“唯”的意思。实在想不出什么理由,在诗中、在赞美语中,大家统一用一个“没有实际意思”的虚字。
肖院长“虚心”的说法,实际上是“心虚”的表现。因为在挂匾前,岳麓书院没有什么太值得炫耀的,所以肖院长说“是预言”,直到曾国藩们站上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央。
湖南和岳麓书院的高光时刻,就是湘军的高光时刻。湘军的主要领袖都出自岳麓书院,曾国藩、左宗棠、胡林翼、江忠源,湘军不权挽救了没落的清王朝,更是拯救了将陷于太平天国邪教的中国文化。所以湖南人称湘名正言顺。曾国藩们创造的湖湘文化,是楚文化的分支,对后世的影响也有目共睹。
本文由蛮荆渣佬发布,不代表梧荫者—我的技术 我的文字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/research/20220829/2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