尴尬楚材
图2岳麓书院大门及对联
岳麓书院的门联历来都被视为名联。
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(山长,书院负责人,现称院长,正处级,相当于县委书记),学生请他撰题大门联,袁出“惟楚有材”让学生们应对。大家正在思考,有个叫张中阶进来,大家告诉他,张脱口而出:“于斯为盛”。于是悬挂为门联。
其实,“惟楚有材”、“于斯为盛”并提,最早出自康熙四十八年安陆知府杨绿绶撰写的《创建阳春书院记》,杨知府认为创建书院的目的,“一以仰古人,一以开后学,欲使肄业其中者,词擅《阳春》,文赓《白雪》,惟楚有材,于斯为盛。”意思很明显:让从书院毕业的人,写出最美丽的文字。自古“惟楚有材”,希望在我们这个时代更兴盛!
所以,岳麓书院门联比阳春书院晚百年。都是书院,若没听说过,说不过去。所以有抄袭之嫌。当然,对联中有“集句联”,都是用别人现成的句子作对联,但要注明出处。古人如此,现在学术论文亦如此。张中阶此后籍籍无名,我以小人之心,怀疑袁、张唱双簧,如滕王阁阎都督翁婿故事。
越是字数少的短联,“联律”要求越严格。比如1931年清华大学国文试题有对对子,题目为“孙行者”,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出题。如果是在长联中,随便一个人名都可以,如猪八戒、沙和尚。但百年来最佳答案是“祖冲之”。都是人名,而且每个的字意相对,上仄下平合律,只是“冲”对“行”平仄欠工。读者可试对更佳的。
再看“惟楚有材;于斯为盛”。“惟”对“于”、“有”对“为”,没有问题;“楚”对“斯”就勉强:“楚”是名词,国名,“斯”是代词,这里、这时;“材”对“盛”完全对不上,“材”是名词,“盛”是形容词,兴盛。此联为流水对,平起仄收也欠工整。
再如,清陈继昌序梁章钜《楹联丛话》,有“楹帖肇自宋元,于斯为盛”句,意思是对联始于宋元时期,而此时(清朝)最兴盛。和《创建阳春书院记》一样, “斯”,应该是“这个时代”,而不是肖院长的说的“这个地方”。
“实事求是”匾下讲堂对联,是原湖南工业专科学校校长宾步程的集句联。湖南工专1917年在岳麓书院办学:
工善其事必利其器
业精于勤而荒于嬉
对联为“鹤顶格”,嵌校名“工”“业”。上联是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”的精减,窃以为不若“工善其事先利其器”,或“欲善其事先利其器”。下联出自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业精于勤荒于嬉,行成于思毁于随”。“而”显然是个“没有实意”凑数的字。此联读起来有些怪怪的,因为在节奏上,上联全仄声,下联全平声。
1982年11月,北京大学教授,时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张岱年,在出席全国王船山学术思想研讨会期间,应邀参加湖南大学召开的书院研究座谈会时撰写并书。
岳麓学府传千载
书院育才有良规
按作者一串头衔、所行之事,妥妥的“国学大师”。但这对联水准简直不忍直视,等于诗词中“老干体”。不知是否还悬挂在讲堂或什么地方,实在有失书院体面。强烈建议撤下。(可能书院舍不得这个名人)
本文由蛮荆渣佬发布,不代表梧荫者—我的技术 我的文字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/research/20220829/2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