尴尬楚材
也许肖院长没有意识到,他的权威解释“楚国有人才,这里最兴盛”的矛盾性,若“唯楚有材”是楚国人口气大,则“这里最兴盛”岂不是书院口气更大!
其实肖院长不必纠结于口气大小,因为文学作品,可以“无理而有情”,不是逻辑,需要证明。岳麓书院本身多得是“口气大”的例子,难道肖院长没注意?
请看:
1986年10月,湖南大学岳阳校友会赠岳麓书院半学斋:
惟楚有材,三湘子弟遍天下
于世无偶,百代弦歌贯古今
“于世无偶”对“惟楚有材”,同一个意思,但比“于斯为盛”更工整。岂不是“好大的口气!”也间接承认“惟”即“唯”。
岳麓书院引进的对联,悬挂在大成殿。作者王闿运,湖南湘潭人,晚清大学者。在江浙讲学时被人“挑衅”,随口而出:
吾道南来,原是濂溪一脉
大江东去,无非湘水余波
长江也是湘江余波,口气大不大?当然这是作者故作狂语。王曾是成都尊经书院山长,后主讲于长沙思贤讲舍、衡州船山书院、南昌高等学堂。因曾作曾国藩的幕僚,算是与岳麓书院有点联系,所以其狂语被岳麓书院作为对联引进。
还有中国最大的楚材毛泽东赠大楚材彭德怀诗:
谁敢横刀立马
唯我彭大将军
谁论证了彭德怀第一?也没听说其它元帅提出异议。
当初左宗棠以一举人幕僚凌辱二品大臣,被罪。一众牛人(曾国藩、胡林翼、郭嵩涛、潘祖荫)上书咸丰皇帝:“是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,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。”这话当着皇帝说,狂上天际了!曾国藩自不敢当,中国古今谁敢当?后来左宗棠当了封疆大吏,抬棺收复新疆,也没听说他谦虚一下。他只是用几十年的事实来证明此话是有根据的。
作为文学作品,夸张、自负,这都是允许的,没必要诚惶诚恐作谦虚状,笑纳即可。如果觉得受之有愧,大可看作前人的鼓励,希望。此对联之后数十年,湘军起,一家独大,不正是“唯楚(湘)有材”吗?肖院长们不妨努力努力,让岳麓书院不负这个“惟”字。
尴尬三:岳麓书院的对联。
对联是典型的中国文化,也是中国文人的基本功。几乎每个中国古建筑、园林、庙宇、宫殿,都离不开对联。岳麓书院当然也不例外,有很多好的对联,比如最长联,立意高远:
是非审之于己,毁誉听之于人,得失安之于数,陟岳麓峰头,
朗月清风,太极悠然可会;
君亲恩何以酬,民物命何以立,圣贤道何以传,登赫曦台上,
衡云湘水,斯文定有攸归。
再比如:
地接衡湘,大泽深山龙虎气;
学宗邹鲁,礼门义路圣贤心。
本文由蛮荆渣佬发布,不代表梧荫者—我的技术 我的文字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/research/20220829/2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