尴尬楚材
图4岳麓书院长联
尴尬四:中国语文教育要加强。
前文已经讲得很清楚了,撒贝宁不知“惟楚有材”是湖北,千年学府强解“惟”而无人质疑,无不令人为语文担忧。这期《开讲了》有个语文老师女嘉宾,说:“中国语文教育要加强。”我怀疑她就是在现场有感而发?另一个年青嘉宾,是博物馆的讲解员,面对一幅长对联,迟迟不知如何下嘴,尴尬至极。可能是不认识行书,不认识繁体字吧;撒贝宁断句倒还流畅,显示北大才子的功底。但下联卡住了,不知道对联,从字词句到书写形式,严格的对仗对称。后来在肖院长的提醒下才“重启”。按照北大清华博士争当城管的现状推断,博物馆讲解员起码是985大学毕业,而且可能是文科生,却一点古文功底都没有!中国大学过份重视英语,国学弗如远甚。不知大学文科生还学不学语文,反正我们工科生是不学的。
前几年中国几所顶尖大学校长在语文上闹尴尬的事,也强烈说明:“中国语文教育要加强啊!”先从大学校长开始。
尴尬五:楚国啊,楚材啊!
写此文章时,资料查多了,发现“楚材”也是个颇尴尬的存在,并不值得骄傲自豪,反而有点扎心。
最有名的楚才当然是屈原了,楚辞的代表人物,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,郁郁不得志,自沉于汩罗江,给我们留下了端午节,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;在秦国国宝级人物、秦国强大的总设计师百里奚老先生,在楚国只是个放牛的,以五张公羊皮的价格卖给了秦国;“落雁”的王昭君,只有在和亲匈奴时才惊艳……
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,平定了叛乱,安定了周王室,在洛阳,正踌躇满志,一不小心就闹了个“问鼎”的笑话;武功盖世的楚霸王,给中国贡献了很多成语:破釜沉舟,何其壮也;沐猴而冠,何其衰也;四面楚歌,何其惨也!还有那个可怜的楚怀王,放逐屈原,被张仪玩弄于掌股之上,最后客死于秦。
惟楚有材,原始出处为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,被方回化用了。是一个名叫蔡声子的人劝谏楚国令尹,以帮助好友伍举回国:“晋卿不如楚……如杞梓、皮革,自楚往也。虽楚有材,晋实用之。” 本意是说虽然楚国人才兴盛,但都跑到晋国被任用。这是成语“楚材晋用”的来源。楚国于是加封了伍举的爵位,让他回来。伍举也不负楚材之名,使楚庄王“一飞冲天”“一鸣惊人”。这本是个佳话,后来却成了家国大悲剧。N年后,伍举的儿子和孙子被楚平王杀害,另一个孙子便是大名鼎鼎的伍子胥,逃跑了,让吴国变成了强国。后率兵打回郢都。伍子胥“倒行逆施”,是正宗的卖(楚)国贼。可意外的是,居然没有人骂他,反而被大力歌颂,地名有“胥山”、“胥门”,戏剧有《过昭关》、《伍子胥》。还有人说,龙舟粽子本来是纪念伍子胥的。
这几年最火的楚材要数易中天先生。当初一出好好的《道玉惜才》正能量,演义成《楚材闽用》,连五张羊皮的钱都没赚到,生生地便宜了厦门大学。兀的不恨煞人也么哥!当此之时,“于斯为盛”的湖南大学(岳麓书院)没有捷足先登。要知道,易中天在湖南大学出生,他的父亲曾在岳麓书院吟诗作对。更搞笑的是易先生在2019年当选为“当代百名湖湘人物”第85位,不知易先生尴尬不尴尬,去领奖了没。
还有多少楚材他乡为上宾?还有多少楚材老死不得闻?
呜呼!楚材哟,楚国哟……
(WG既倒,楚材星散,列国受益。病毒纪元三年夏,“蛮荆渣佬”无渣可弄,雕虫于炼钢实验室。)
(注:文中素材来自网络)
本文由蛮荆渣佬发布,不代表梧荫者—我的技术 我的文字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/research/20220829/25.html